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美国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发展及其科学挑战
王芝兰, 周甘霖, 张宇, 李耀辉, 董安祥
干旱气象    2019, 37 (2): 183-197.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2-0183
摘要652)      PDF(pc) (2837KB)(2659)    收藏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近百年气候显著变暖和社会快速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是应对、管理干旱以及减轻干旱脆弱性的基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美国在干旱监测、预测业务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回顾了美国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下干旱监测及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发展,重点概述了干旱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并结合2016年美国政府部门的抗旱任务书,讨论了干旱监测和预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我国干旱监测与预测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梵净山一次局地特大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杨群,陈关清,方标,安祥,陈方远,茅海祥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5-0820
3. 河西走廊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
董安祥,方锋,张宇,刘德祥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4-0576
6. 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
董安祥,李耀辉,柳媛普
J4    2011, 29 (4): 423-426.  
摘要1793)      PDF(pc) (351KB)(2057)    收藏

分析了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1941 ~ 1943 年中国北方大旱是中华民国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第2 个极端干旱事件。其特点是: 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期,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和受灾重,旱蝗并发。它使人口受到严重损失,粮价飞涨,生态环境恶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黄河流域1922 ~ 1932 年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
董安祥, 柳媛普, 李晓苹, 白虎志
J4    2010, 28 (3): 270-278.  
摘要1165)      PDF(pc) (575KB)(2204)    收藏

分析了黄河流域连续11 a( 1922 ~ 1932 年) 特大旱灾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1922 ~ 1932 年的干旱是至少200 a 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这次极端干旱事件是处于相对增暖和百年尺度干旱背景下发生的,其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多灾并发,旱灾、蝗灾、地震、瘟疫、匪患和兵祸,天
灾与人祸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大灾荒。这次极端干旱事件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遭受了极大摧残,群众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1935~1937年川渝异常旱灾分析
董安祥, 李晓苹, 柳媛普, 白虎志
J4    2009, 27 (4): 354-357.  
摘要1486)      PDF(pc) (871KB)(2217)    收藏

 文章分析了1935~1937年的川渝大旱。结果表明这是气候相对温暖期中100 a一遇的极端干旱事件。它持续时间长、危害重,使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抗旱能力低下是灾情十分严重的重要原因。在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时,川渝地区要加强抗旱减灾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
董安祥, 白虎志
J4    2008, 25 (1): 88-94.  
摘要383)      PDF(pc) (372KB)(171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
董安祥, 白虎志
J4    2007, 25 (1): 88-94.  
摘要937)      PDF(pc) (372KB)(184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气侯学的新进展及其主要科学问题
董安祥, 白虎志, 雷小斌
J4    2006, 24 (4): 57-62.  
摘要1163)      PDF(pc) (87KB)(2001)    收藏

回顾了“十五”期间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气侯学的进展。就遥感监测、西北干旱形成机制、西北地区年代际的气候变化、西北干旱新的强讯号、高原干旱气候生态作物适应性和西北干旱监测预测业务服务综合系统等方面所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和学术成就,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对21世纪初干旱气侯学的主要科学问题作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溃变理论在西北地区冰雹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王若升, 董安祥, 樊晓春, 王丽娜
J4    2006, 24 (2): 19-24.  
摘要1408)      PDF(pc) (163KB)(2218)    收藏

根据“溃变理论”和V—3θ 图预报工具,制作了西北地区36 个探空站点的V—3θ 图。通过对2004 年8 月发生在青海西部、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的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V—3θ 图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于溃变理论的预报工具对冰雹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西北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赵红岩, 宁惠芳, 徐金芳, 董安祥, 李青燕
J4    2005, 23 (4): 37-40.  
摘要1623)      PDF(pc) (477KB)(1826)    收藏

应用1991 ~2000年西北地Ix.基本站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地区降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雹主要的高频区在青藏高原中部、祁连山和天山山脉西段,并呈带状分布,多雹中心一般位于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坡,南北走向山脉的东坡。西北地区降雹旬、侯分布不均匀,产生双一多峰特征,从多雹区各代表站的旬或候际演变看,高原北部降冰雹来的比其南部旱且持续时间民,但降雹日数明显少于其南部。天山山脉、祁连山降雹盛发期处于波动状态而高原中部降雹盛发期比较集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冰雹研究的新进展和主要科学问题
董安祥, 张 强
J4    2004, 22 (3): 68-76.  
摘要1021)      PDF(pc) (82KB)(1460)    收藏

:简要总结了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工防雹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冰雹研究和防雹作业方面存在的一些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T213资料在冰雹短期预报中的释用
樊晓春, 董彦雄, 董安祥, 候正明
J4    2004, 22 (1): 86-89.  
摘要1093)      PDF(pc) (192KB)(1798)    收藏

基于MICAPS系统,利用T213数值预报格点资料和预报关键区域30个站点的高空天气图,以及市内7县(区)4个观测时次的气象要素等资料,从单站要素反映、天气形势分析、热力、动力、稳定度等参数计算,选取对冰雹天气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预报因子和消空指标,利用PP数值预报释用方法,建立了盛夏平凉市冰雹短期预报模型。经2003年7~8月份业务运行,基本报准了唯一出现的一次冰雹过程,空报率0.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一次连续性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王王进, 董安祥, 沈治广
J4    2004, 22 (1): 44-48.  
摘要1182)      PDF(pc) (276KB)(1937)    收藏

对2000年秋季发生在甘肃庆阳的一次连续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过程是由于低层大气能量不断积累、低空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冰雹出现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冰雹落区与高低空温度平流和总温度平流的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甘肃2002年伏秋连旱的气候异常及成因诊断
刘德祥, 董安祥, 瞿汶
J4    2003, 21 (4): 27-31.  
摘要1568)      PDF(pc) (222KB)(1381)    收藏

针对甘肃2002年伏秋连旱的持续时间、范围和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干旱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大为近50 a所少见。伏秋连旱的成因主要是欧亚500Hpa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比较强,贝加尔湖脊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印度半岛南支槽浅.亚洲大陆海平面气压场偏高,厄尔尼诺事件和海表温度异常共同作用所致。这些结果对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和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气候背景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